革除陋习 重树新风
我县在脱贫攻坚中向陈规陋习开刀
我县是国家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滇西边境片区县之一,也是云南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目前有建档立卡贫困乡镇 3个,贫困行政村 23个,贫困人口 7033户 22653人。 2015年全县实施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工作以来,我县在努力推进“五个一批”的基础上,在脱贫攻坚中创新思路,针对影响农民脱贫奔小康的各种陈规陋习,作出了“革除陋习脱贫一批”的决定,制定下发了《石屏县革除陋习脱贫一批实施方案》,向各种陈规陋习开刀,为脱贫攻坚注入正能量。
崇尚礼仪、重视人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然而, 我县在脱贫攻坚调研中发现,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条件日益改善,一些沉淀多年的传统习俗、家族礼俗,逐渐演变成讲排场、比阔气、慕虚荣等铺张浪费行为, 在我县不少农村,婚丧嫁娶要请客、老人做寿要请客、起房盖屋要请客、孩子满月要请客、孩子周岁要请客、上学读书要请客……请客送礼,大操大办,蔚然成风,越来越流行。请客送礼,似乎成了农民群众最重要的事情。但是,请客送礼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好处呢?特别在当前农产品市场价格下跌,如在当地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小铁头”(结球甘蓝)每千克才 0.1— 0.4元之间的情况下,有的农民卖一车“小铁头”,还不够做一回客送一次礼。而不少人家每年都要做十几甚至几十宗客,送礼随礼,成了农民群众不可承受的一项巨大的负担。送礼的结果,是原先计划用来买农药化肥的钱咬牙送了礼、放下地里待收的庄稼不收去做应酬,甚至借钱随礼,结果既耗了家财,又误了农事。再加上一些农村贪杯好酒误农事、贪恋赌博坏民风者有之,“靠在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者有之……由一些陈规陋习引发的社会治安案件甚至刑事案件,也曾在一些农村发生过。
请客送礼,表面看,操办者可以“借机敛财”,其实因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而往往得不偿失,结果不论请客的还是做客的都被“面子”套牢,都成了陈规陋习的受害者,人人恶之恼之又为了“面子”不得不为之。
请客送礼等种种陈规陋习,就像恶魔一样横阻在山区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大道上,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背道而驰,与贫困山村大多数农民群众脱贫奔小康的主流民意背道而驰。
陈规陋习不除,农民群众脱贫奔小康的梦就难以实现。
可是,如何革除这种种陋习呢?都是亲朋好友,你来我往,维护“面子”要紧,这种思想意识深处的积弊,不是靠一纸行政命令就可以解决的。要靠山区农村群众自觉革除种种陋习,那是天方夜谭,难以实现。它更需要党委政府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工作。
面对不少山区农村的种种陈规陋习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县委、县政府在脱贫攻坚中创新思路,在努力推进“五个一批”的基础上,紧扣革除“盲目攀比、大操大办,互相宴请、吃喝频繁,不务正业、喜好赌博,不思进取、好酒贪杯,不讲卫生、环境脏乱,不守道德、诚信缺失”六个方面的陈规陋习,作出了“革除陋习脱贫一批”的决定,制定下发了《石屏县革除陋习脱贫一批实施方案》。“明确主体责任、注重宣传引领、抓实监督检查,精准定位、疏堵结合,积极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刹住歪风邪气,革除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树立勤劳节俭、自立自强、不甘贫困的意识,争做有文化、有责任、有追求、敢创新的新型农民……”方案中一系列扎实有力的教育引导措施,纷纷在各乡镇农村开始贯彻落实,不少山区农村的村容村貌和农民的精神面貌正在得到改观,不少贫困山区的脱贫攻坚工作正在注入新的正能量。
宣传宣讲疏导。 为了让广大山区农村群众接受,各乡镇组建了一支支由文艺骨干、基层宣传员组成的宣传、宣讲队伍,深入贫困村、组,走到困难群众中间,利用典型案例教育,坚决反对大吃大喝、贪杯酗酒、贪恋赌博等生活陋习;以道德讲堂、相声、歌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扶贫攻坚的政策,弘扬勤劳、勤俭、有责任、有追求的优良品质。如,宝秀镇组建了 6支宣讲队伍,还聘请了有关专家到茴水、石灰塘、斐尼 3个贫困村为贫困户上课,截至目前已宣讲 30余场次。
营造氛围疏导。 营建全民参与的舆论氛围,在贫困村广泛开展革除陋习宣传教育,以书写、悬挂、张贴脱贫攻坚标语、在贫困村建美德文化墙,把好家风、好家训展示到村文化墙、宣传栏,营造“扶真贫,真扶贫”、“扶贫先扶志”、“贫穷落后不光荣,好吃懒做很可耻”的舆论氛围。如,异龙镇阿希者蜜蜂洞村积极开展“晒家规家训”活动,以家庭教育为突破口,革除陋习,提振精气神,传递正能量,“晒”出家规家训 19条,形成户户有家规、户户晒家规,善孝美德竞相传、致富有信心的浓郁氛围。龙武镇利用赶集日向村民发放《龙武镇关于婚丧嫁娶民俗的相关规定》宣传手册 5000份。
贴心服务疏导。 以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村民健康生活。如,龙朋镇在了解到一些偏远贫困山区妇女不知如何整理家务的情况后,由咩哺贫困村妇女主任带领女能人到群众家中,手把手从如何叠衣、如何归类生活用品、如何处置生活垃圾等每一个家务活的细节教起,帮助群众营造温馨和谐卫生的居住环境,引导农村群众告别生活卫生陋习;异龙镇上普租村委会上普租二组村民杨某某一家 3口人,父亲 60多岁,早在 2005年因脑溢血中风瘫痪。母亲因腿脚有疾病,几乎没有劳动力,加之杨某某本人好酒贪杯,好吃懒做, 37岁了没能找到媳妇。驻村工作队多次深入其家中交心谈心,帮助申请低保补助,鼓励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重拾生活信心。通过引导帮助,如今杨某某一家种植 4亩辣椒,并利用闲暇时间,外出打工,每月有了 2000多元收入。
典型示范疏导。 挖掘农村,特别是贫困村勤劳致富的典型事例,以“比作风、比办法、比业绩”,推出一批勤劳致富的“明白人”、“带头人”;由宣讲员宣讲致富故事,请致富能人到村组、道德讲堂等讲述自己的致富故事,心路历程;引导村民以勤劳为荣,以懒惰为耻。建树一批脱贫致富典型。异龙镇针对阿希者村彭某某、白某某、许某某 3户 5人,因失去亲人、婚变等原因,对生活丧失信心,沾染好吃懒做、酗酒成性、以烂为烂、得过且过等生活陋习导致贫困的实际。驻村工作队采取加强思想教育,修房建房帮扶及产业扶持等措施,帮助他们革除生活陋习、转变生活方式,树立脱贫致富信心,积极投入生产发展,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目前,已帮助白某某、许某某两户修缮了住房,帮彭某某选好搬迁建房地址,有望年内完工,入住新居。实实在在的帮扶鼓励,使 3户贫困户振作了精神,革除了不良习惯,增强了生活的信心,通过发展生产或外出务工的方式,积极主动投身脱贫大军,正昂首阔步走向希望的明天,起到了改掉陋习走上脱贫路的典型示范作用。
文明娱乐疏导。 打好文化活动“组合拳”,占领农村阵地。在每个贫困村建立一个村级文化活动室,集技能培训、知识宣讲、文体活动为一体。在提高群众致富技能的同时,丰富了群众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积极挖掘整理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专业文艺团体的引导作用,编创优秀的文艺作品到贫困村巡展巡演;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和送书、送戏、送电影等活动;实现精准扶贫与革除陋习紧密结合、同频共振、共同推进。如,大桥乡一方面整合公安、文体、市场监督管理等职能部门力量,从严从重打击赌博活动、重处有赌博性质的“擦边球”经营行为,同时也积极发挥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和村两委干部的监督作用,净化社会风气。另一方面,实施积极的文化惠民策略,目前大桥乡已上报申请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室 6个,灯光球场 2个,并补助各村委会文体活动经费,为许多村落购买了音响、话筒等文体设备,满足了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脱贫一批因赌致贫群众。
村规民约约束。 悉心指导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和事堂”等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帮助贫困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充分发挥群众组织的自律监督作用,杜绝大操大办、相互攀比、好吃懒做、封建迷信、赌博成习、垃圾乱堆乱放等不良现象。如,哨冲镇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制定“门前三包”制度,即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通过张榜公布,用制度化的形式引导村民主动转变观念,革除卫生陋习。目前, 54个自然村规民约已制定完成,“门前三包”制度开始实施,村民整体卫生意识不断加强,各村的村内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有了村级群众自治组织的有力协调,家风好了,村风正了,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村容村貌普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样。
家训家风约束。 组织开展“为父母洗一次脚、捶一次背、做一顿饭、谈一次心”“为同村老人做一件好事”“写家训、晒家风”“学习我身边的勤劳致富模范”“当好村规民约的践行者”“传承家乡的民俗文化”“画出美丽乡村”等主题活动,在农村营造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尚,打造孝老敬老村。石屏民间历来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好多宗族都有很多好的家训,在革除陈规陋习的行动中,各乡镇贫困村,积极引导群众与时俱进修订家训,有效约束家族成员,以孝为核心,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摒弃陈规陋习。如,坝心镇充分利用小黑坎村优良传统文化,大力提倡孝道文化,建立完善村规民约,规范公民行为,革除陈规陋习,大力提高乡村文明程度。
组织监督约束。 严管关键少数,党员村组干部带头推动革除陋习。如。牛街镇针对牛街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制定出台了《牛街镇规范党员、村组干部、干部职工办理及参加婚丧喜庆事宜管理规定》,对党员及村组干部、机关干部职工操办红白喜事作出硬性规定并严格执行;新城乡“两学一做”革除陋习工作队,由机关党总支牵头,党员干部职工共同参与,重点针对下新寨村委会和建档立卡贫困户,进村入户帮助开展村容村貌和家庭卫生集中整治整理,促进村庄环境卫生和家庭卫生清洁整齐,干净有序,家庭卫生和村容村貌得以有效整理整治。
通过宣传引领、积极教育,疏堵结合、痕刹歪风邪气,树立新型农民意识、倡导文明新风等措施,我县“革除陋习脱贫一批”行动迈出了第一步,取得了初步成效。(县扶贫办杨富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