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屏立足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尤其是海菜腔、烟盒舞、花腰歌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着力做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利用等各项工作,发掘其中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因素,引导各民族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留住我们少数民族文化的根和魂。
一、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阵地建设,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全面提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近年来,我县积极推进少数民族文化阵地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建设县级博物馆1家,村史馆200余个,通过呈列地方特色文物,农耕器皿,名人物品等方式,向后人及游客展示本地区经济发展、人文文化、民族特色、村规民约、历史进程等,成为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二是加强重点文物保护,创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10处、州级24处,县级10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屏县洄澜桥阁、石屏文庙、企鹤楼、陈氏宗祠、袁嘉谷故居、石屏芦子沟民居等古建筑蕴涵石屏县多年以来传统文化,成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平台。三是重视基层文化阵地的建设,建设县级文化馆1家、公共图书馆1家、乡镇综合文化站9个;建设文体广场、文化活动室128个,“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成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阵地。四是加强非遗传承点建设,建成石屏李怀秀、李怀福非遗文化传习所,龙朋李怀秀、李怀福非遗文化传承点及全县22个非遗传承点,成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基地。
二、完善保护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机制,提升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力度
石屏县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升到新的高度,进一步完善保护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机制,加大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精髓及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对全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的收集和系列音像资料的整理和保护,为后人研究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宝贵资料。一是强化文物古籍保护。四弦制作技艺正在公示为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普美芳拟入选云南省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十老寨何氏宗祠、哨冲慕善村大庙列入第八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公示名单。完成秀山寺、坝心王氏宗祠和万家营善觉寺抢险性修缮,实现库房书画作品绝氧。石屏县博物馆被授予“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是云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文博单位。二是强化文物活化利用。《石屏县文物志》编撰结束,于云南财经大学举办“当大先生 育栋梁才”纪念袁嘉谷先生诞辰150周年书法展,完成袁嘉谷纪念馆陈列布展工作,石屏典籍博物馆正县衙进行前期陈列布展,邀约青少年活动中心、雨花舍到文庙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泛博物馆群建设日趋完善。三是增强非遗活态传承。组织“文化进万家,直播家乡年”“文化遗产自然日”线上线下展示活动。石屏县彝族吹奏弹拨乐、彝族鼓舞、豆腐制作技艺、彝族“德培好”习俗共四项获批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三、加快少数民族文化人才培养,提升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业务水平
为传承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我县少数民族文艺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制定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人才专项扶持政策,实施少数民族文艺人才定向培养。一是培养一批重点代表性传承人。石屏县共有非遗保护项目72项,传承人148人。其中,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人。省级非遗项目10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0人。州级非遗项目19项,州级代表性传承人26人。县级非遗项目40项,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有109人,在我州位居前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增补余永和等24位民间艺人为第三批县级传承人,实施彝族海菜腔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后宝云抢救性记录工作。金永才获批为第五批国家级乌铜走银制作技艺传承人。二是开展一批非遗人才培训班。共开设3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直播教学课程,累计邀请传承人11名进行线上非遗教学15个课时,观看次数7273次,观看人数5927人。暑期90名学员在李怀秀李怀福非遗传习所“海菜腔烟盒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班顺利结业。三是开展非遗活动进校园。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情结,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石屏县还开展了一系列非遗进校园活动,多名传承人进校园开展非遗教学活动。随着古城海菜腔、烟盒舞展演、非遗进校园活动持续开展,让青少年对海菜腔、烟盒舞有了更深的了解,形成了人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四、广泛开展少数民族风俗活动,提升石屏民族文化知名度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和活跃居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石屏县结合节日开展各类民活动,积极参加各类展演,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居民感受到中华文化精髓的魅力,品味中华传承千年的文化习俗,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提升石屏民族文化知名度。一是组织开展少数民族民俗活动。每年开展二月初十赛歌会,9乡镇16支代表队进行海菜腔烟盒舞大赛,有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海菜腔、烟盒舞的传承保护工作,为民间艺人搭建展示才能技艺的平台,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海菜腔、烟盒舞保护传承氛围。二是组织开展少数民族文化展览活动。征集文物33件套,展出文物120余件套次,举办诗韵流芳——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先生书法展等专题性展览3次,为游客和群众提供便利、丰富、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开展袁嘉谷纪念馆、云台门陈列布展等泛博物馆建设。举行“探秘石屏 古城寻宝”、夏令营、十六艺廊摄影展、与国际艺术家蔡振源面对面、小石屏大世界讲堂等文博系列活动30余次,活化利用博物馆馆藏文物,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手机套、团扇、背包、砚台备受游客喜爱。三是组织开展民族文化展演活动。编排节目《花腰欢歌》参加“大江奔涌·魅力中国”第九届中国农民春节联欢晚会,花腰舞龙参加“活力口岸·春的共鸣”河口跨国春晚,《花腰小调联唱》《树鼓》《凤舞龙腾》等6个节目参加每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参加青海“2019年海西‘民族团结杯’全国民族自治州民歌、服饰邀请赛”,我县节目《海菜腔》获得民歌比赛三等奖,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技类项目《彩龙腾飞》展演。民族广场舞《马缨花》节目正在组织排练,将代表云南省参加2022年8月在宁夏银川举行的全国群众文化“群星奖”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