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历史长河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一代又一代“守艺”人守护着、传承着、创新着,记录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演进过程。在宝秀镇杨新寨村委会十老寨村,有这样一位非遗传承人,他叫张雄忠,他在时间的长河里练就了一手炉火纯青的雕刻绘画技艺。
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美术传承人张雄忠钻研雕刻绘画已有六十多年,在他的民间手艺工作室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雕刻作品,有木雕、石雕、泥塑、石头绘画等惟妙惟肖的作品,每一个细微之处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每一个形象都充满神韵,令人不由感叹匠人高超的技艺。
张雄忠12岁就跟着父亲和叔父打石头,后来受爷爷石雕的影响,20岁开始打磨,修磨,灯笼石,刻碑文。在云锡公司当工人时学习了素描,彩画,石雕及美术油漆,古典家具、泥塑、根雕和木雕都是自学,其作品曾多次获得省州级奖项。
张雄忠在美术方面也有一定造诣,早年在民间靠油漆画为生练就一身本事,一般的花鸟鱼虫都能顷刻之间随性作成,为此身边不乏对他崇敬的人,而他也不吝赐教,毫无保留的传授他的心得、技术等给他们,以走“江湖卖艺”的方式走遍云南省很多地方,传承了许多人。他的孙子也从小受家中艺术氛围的熏陶,对美术有着极高的兴趣爱好。
张雄忠的工作岗位不固定,哪里需要他就去到哪里。给家具雕刻图纹、彩画,给新屋大门雕花,给剧组做道具,在石头上画画,变废为“宝”……就连家中的一桌一凳都是自己亲手做的。
张雄忠在自己的工作室里,一块石头,几根木头,一双巧手,一番“绣花功夫”之后,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作品就诞生了。平淡无奇的石头、木材在他的刻刀和画笔下不再普通,世间万物便也有了灵性。
“雕刻绘画是我毕生的事业,今后,我也将会把我的手艺传给我的子孙,传给热爱这门手工艺的每一个人,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张雄忠说道。
从懵懂年少到青春芳华,如今两鬓飞霜,在枯燥乏味和漫长的时间里,张雄忠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其中,守住自己的初心,守住中国传统手艺,令传统手工艺代代相传。古往今来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张雄忠就在日复一日中不断磨练,记忆,修炼心性,倾尽一生铸就平凡的伟大,淳朴诚挚的初心,经过岁月的打磨,历久弥新,匠心凝聚,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