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新城乡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理论学习的落脚点,结合乡党委“1234”工作思路,创建“1374”工作模式,即:聚焦“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一条主线,坚持党建引领,灵活用好“基层党组织、志愿服务队、宣讲小分队”三项资源,以“三话”和“学理论、学政策、学经济、学科技、学法律、学文化”七个方面为抓手,做实“美丽乡村、美丽集镇、美丽河道、美丽公路”四个美丽,推动“三话六学”实践活动走实走深。
以“三话六学”推动乡村建设,做实美丽乡村。
一是推动乡村文明建设,促进“风气美”。结合“普法强基”行动,由党政班子成员带头进村、进社区、进学校,开展法治教育13场次,通过“学法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广大群众成为知法、守法好公民。结合“三下乡”活动,利用“三八”妇女节契机,组织乡村文艺队20支,在各村(社区)开展文艺汇演和文艺宣讲4场,把理论知识和文化服务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送到群众中。同时,新城乡持续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大力弘扬“典型引路法”,不断完善村规民约,规范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组织运行机制。依托“文明乡镇”“文明单位”“文明新风示范村”“文明村”“石屏好人”等,树先进、评先进、讲先进,强化自我评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提高,以典型带动、模范引领,让文明之风飞入千万家庭。
二是推动村容村貌美化,促进“风景美”。学经济、话心愿、促发展,组织宣讲小分队进机关、进村寨、进社区开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23场,把党中央、省、州、县、乡党代会精神层层传达到位,将经济思维、经济知识、经济发展规划传递给群众,与群众共同商议全乡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共同探索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将共同心愿转化为强大动力。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切入口,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将芭蕉箐村作为“五小三公一体系”示范点,分批进行美化亮化和特色风貌打造,促进乡村村容村貌“颜值”不断提升。合理铺设污水管网、硬化村内道路、增设健身场所及器材、增加绿化带等,实现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和村内巷道硬化全覆盖,村内污水直排、道路 泥泞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采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分片规划的方式,结合实地背景和原址原貌,打造景观小游园、修建凉亭、休闲游步木栈道,栽植绿化苗木、花卉,拓展群众生活休闲空间,提升生活品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法治社会、农耕文化等元素为内容,绘制文化墙,培育文明乡风,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新理念、改变陈规陋习,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同时,由党员干部带头,引导各村(社区)志愿服务队、保洁员及群众,不定期开展人居环境“大扫除”行动,对村内道路、活动场所、绿化带等进行清洁管护,确保村容村貌干净整洁。
三是推动乡村产业就业,促进“生活美”。以“学政策、用科技、促经济”为思路,推行“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发展壮大蔬菜、杨梅、樱桃、竹子等产业的同时,引进和推广甜菜、香椿、葡萄、蓝莓等特色林果种植。同时,主动联合职业培训学校到下新寨村开展沪滇劳务协作转移就业技能培训1期,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技能水平和就业率,确保群众稳定增收。目前,共发展金竹产业5万亩、杨梅1.3万亩、蔬菜2万亩、樱桃2750亩,以产业带动群众增收,以就业维持收入稳定,让老百姓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
以“三话六学”助力集镇管理,做实美丽集镇。
新城乡集镇与216省道相连,关系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是展示新城乡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新城乡党委以“三话六学”为契机,致力管好集镇,让集镇充分发挥便民利民作用。
一是推动集镇设施不断完善。在新城社区实施竹制品交易市场项目,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4500平方米,安装排污及供水管网5700米,供电设备1套,新建1座水冲式卫生公厕。目前,交易市场已投入使用,共有摊位近300个,市场内区域划分合理,车位规范停车。改变了以往以路为市、交通拥堵、环境脏乱差、商户随意摆摊的乱象,为全乡人民营造一个整洁靓丽、规范有序、文明和谐的贸易环境。
二是推动集镇秩序不断优化。新城乡组织派出所、市场监督管理所、司法所等常态化开展集镇街道秩序维护,以规范化为统领,对人居环境、店外经营、机动车停放等进行重点整治,用实际行动解决赶街天占道经营、乱停乱放问题。
以劝解教育为抓手,耐心劝导,引导商家合法经营,有效强化市场管理秩序;对乱停乱放车主进行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车辆乱停乱放乱靠危害性宣传教育,并开放政府机关院内场所,引导外来人员有序停放车辆,共同构建文明、有序、安全的集镇环境。2023年以来,共开展市场秩序整治活动6次,“扫黄打非”行动4次,食品安全检查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系列活动3次,共发放宣传资料、签订承诺书等1000余份。
三是推动便民服务更加丰富。充分利用赶街天、春节、“三八”妇女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在集镇推出便民利民活动。以“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为主题,邀请石屏县书法家协会到新城乡开展义务写送春联活动,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发放各类宣传资料、现场解答等多种形式,对森林防火、交通安全、电信诈骗、消费者权益保护、普法宣传、反有组织犯罪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安全知识进行宣传;联合卫生院开展健康指导咨询活动,现场为群众提供测量血压、问诊等常规服务,并提出健康管理建议。目前,共开展宣传活动20余次,提供义务诊疗活动1次。
以“三话六学”促进河道保护治理,做实美丽河道。
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新城乡以建设绿色生态河道为目标,创建“党建+河长制”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头雁”作用,聚焦清河行动、河道违法行为排查整治等,逐步形成组织引领、党员带动、群众参与“三位一体”的强大护河合力。
一是做好常态化宣传。发动各村(社区)党支部,走村入户宣传引导村民自觉爱护河道环境,不要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投放到河中,自觉遵守河道保护治理规定,相互监督,发现故意污染河道环境的行为勇于制止和举报,共发放护河倡议书226份。
二是开展常态化清河、巡河。党员干部带头,常态化开展“党建+河长制”志愿者服务活动,定期组织党员群众对河道及河道周边生活垃圾、枯枝杂草、河道淤泥等进行清理,确保河道监管到位、保洁到位、整治到位,实现河道治理规范化,并由各级河长常态化巡河管理。2023年以来,新城乡各站所、各村(社区)党员干部、志愿服务队及群众联合开展河道清理志愿服务活动16次,共清理生活垃圾、枯枝杂草等14吨。
三是对重点群体着重引导和监督。由乡农科站牵头组织人员到各村开展新城河流域种植业结构调整暨茨菇规范化种植培训,引导茨菇种植农户科学使用农药、自觉将农药废弃物放到指定地点、冲洗茨菇的水不直接向河道沟渠排放、不在河道内洗茨菇等,并与村民签订承诺书202份。并同步探索引进莲藕、茭白等作物进行试种,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以“三话六学”推进乡村公路完善和管理,做实美丽公路。坚持党建引领,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紧扣群众民生需求,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整修村道,硬化入村道路,群众的交通出行得到有效改善。极力推进峨石红高速公路建设征地工作,确保项目顺利推进。2023年以来,为阿乌寨村、短岭坡脚村、祭天处村、苏家田村、新寨村等硬化入村道路共计约1090m,解决了泥滑路烂、道路狭窄、车辆出入拥堵的现象,改善了群众出行难问题,为乡村振兴打造了更好的硬环境。“三话”话足干事创业源动力,“六学”学会为民服务硬本领。
下一步,新城乡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作风,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以“三话六学”实践活动为抓手,深入推动全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