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为基。如何让沉睡的非遗瑰宝焕发新生,转化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强劲动能?哨冲镇人大代表用“绣花功夫”给出了精彩答卷。深入调研取真经,精准招商引活水,躬身力行作示范,擘画蓝图促联动,用小小的绣花针,绣出了花腰彝乡产业振兴、群众共富的大文章。
远赴南华“取真经”,因地制宜促发展
面对哨冲镇丰富的花腰彝刺绣文化资源和残疾人、留守妇女的就业增收需求,如何破题?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后,哨冲镇人大代表积极履职,聚焦发展本土彝绣产业,组织调研队伍前往楚雄州南华县进行专题调研。
在南华县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等产业一线,代表们看到了令人振奋的景象:车间内绣娘们忙碌而专注,其中不乏残疾人自信的身影,一幅幅精美的彝绣作品正源源不断地走向广阔市场。负责人向代表们介绍,近年来公司不仅实现了稳定盈利,更成为了带动当地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重要平台。这场“取经”之旅,为哨冲发展花腰彝绣产业提供了宝贵的“七彩经验”和清晰路径。
精准招商“引活水”,订单先行筑根基
带着南华经验,哨冲镇人大代表迅速行动。“不能盲目培训,要让绣娘们拿起针线就有收入保障。”参与招商的人大代表以此为核心理念,创新提出 “订单先行、精准培训” 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哨冲“花腰刺绣”作为省级非遗项目的独特优势,聚焦两大突破口:
一是品牌联创增价值: 开办慕善花腰刺绣工艺坊,将彝乡的传说故事等绣在方寸之间,并推动开发融合花腰彝文化符号的现代生活用品系列,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文化吸引力,进行订单导向式培训,实现学员每月稳定增收,确保学员“学成即上岗,作品变商品”。
二是电商赋能拓销路: 推动建立线上销售平台,借助平台宣传打造“花腰彝乡·山水皆秀·绣在方寸”的特色民族刺绣品牌,将花腰彝元素的手包、耳环、手环等打造成热销产品,有效提升花腰彝绣文创商品的知名度和市占率,实现“聊着天就把活干了”的轻松增收。
课堂内外“心连心”,代表聚力鼓信心
2025年6月,哨冲镇盘金绣务工车间订单式技能培训班第一期正式开班。班级里,有几位特殊的“学员”——他们既是履职尽责的人大代表,也是鼓劲加油的“贴心人”和“引路人”。
他们全程参与培训班的学习与实操,与学员同坐一条板凳,同绣一幅图样,营造了“大家一起学、一起干”的浓厚氛围;他们利用课间休息或交流时间,积极向大家宣讲政策,提振信心,鼓励学员带动身边人加入班级,壮大培训班学习队伍;他们暖心关怀,凝聚力量,开班前针对腿脚不便的村民开展入户宣传,并在了解到这部分村民担忧因腿脚不便难以每天准时来学习后主动联系车辆帮助学员们解决通行难题,为课堂注入了别样的温暖与力量,坚定了学员依靠花腰彝绣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信念。
擘画蓝图“促联动”,绣出全镇新篇章
目前,盘金绣务工车间订单式技能培训班第二期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而哨冲镇人大代表的眼光已投向更广阔的未来——全镇联动,做大做强民族刺绣产业。
一是构建全域生产网络,以慕善、水瓜冲等7个非遗传承点为基础建立“镇级工坊+村级车间+家庭绣坊”三级生产体系,计划在全镇8个村委会布局刺绣工坊,覆盖54个自然村。
二是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哨冲镇作为电影《花腰新娘》拍摄地的知名度,结合“小布达拉宫”彝家土掌房、拖竜黑天然湖等旅游资源,打造“非遗体验+旅游观光”线路。游客可在慕善村体验土掌房民宿,在刺绣车间亲手制作绣品。
砥砺前行 共创未来 ·
一针一线,绣出千年传承;一心一意,织就共富图景。哨冲镇人大代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务实的“绣花功夫”,“绣”通了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市场、个体梦想与乡村振兴的发展脉络。在人大代表和广大绣娘的共同努力下,一幅产业兴旺、群众富足、文化繁荣的锦绣画卷,正在彝乡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