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彝族女孩从云南哨冲走向上海都市,她的歌声在黄浦江畔回响,串起了一条无形的文化纽带。
晨曦微露,静谧的庭院里,柏春莲正在认真学习花腰曲调,省级非遗传承人罗智保倾身指点。歌声在晨光中流淌,少女眼神专注——再过几天,她将带着彝族古调,站在上海“石榴花开汇红心”同心营开营仪式的聚光灯下。
01十年耕耘,非遗进校园的沃土
哨冲镇,这个滇北深山中的省级“彝族(花腰)传统文化保护区”,十余年来持续书写着非遗传承的教育篇章。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哨冲镇中心小学操场,数百名学生正随着彝族歌曲旋律,跳起融合花腰歌舞的大课间操。每周二、周四,校园便化身为活态非遗博物馆。
在校园休息长廊,剪纸课上的红纸翻飞。省级非遗传承人普青华指导学生剪刀的用法,讲述每个纹样背后的传说。“剪纸刺绣不分家”,长廊另一端,普发珍老师正传授刺绣针法的奥秘:直线针、锁边针、回针针...针起线落间,传统服饰上的马缨花图案渐次绽放。
“我们构建了以四弦、刺绣、剪纸、彝文、舞龙为核心的特色课程体系。”哨冲民族中学校长普有文介绍。目前学校不仅开设非遗兴趣班,还聘请了省级非遗传承人担任教员,让花腰歌舞、彝文、舞龙等民族文化精髓扎根校园。
02破茧成蝶,一个女孩的文化远征
柏春莲的成长轨迹,正是哨冲非遗进校园成效的生动缩影。从初一加入四弦班开始,她每周雷打不动参加罗智保老师的两节四弦课。在70余人的四弦班里,她展现出惊人的音乐天赋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赤诚热爱。
当“石榴花开汇红心”同心营选拔通知下达时,柏春莲毫不犹豫报名。“我要把花腰彝的歌声带到上海”,选拔前夜,她特意找到罗老师加练。师徒二人反复打磨歌曲的每个转音。
这位省级传承人眼中闪着欣慰:“四十年前我跟长辈学四弦时,从没想过我们的歌能飞出大山。现在孩子们主动要传承,文化自信的种子已经发芽”
03沪上回响,黄浦江畔的彝音绽放
开营仪式现场,聚光灯下,当第一个彝语词汇流淌而出,全场瞬间寂静。她身着母亲绣制的花腰彝盛装,衣摆上的马缨花图案在灯光下流光溢彩,那是母亲耗费心血的作品。
清澈的歌声穿透会场,带着滇南红河流域700年的历史回响。这首传唱千年的古调讲述着彝族人穿越黑暗的勇气,此刻在现代化大都市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曲终时雷鸣般的掌声中,有上海学生轻声感叹:“虽然听不懂歌词,但能感受到那种来自土地的力量。”
04文化年轮,从校园到世界的接力
这场跨越三千公里的文化交流背后,是哨冲镇十余年非遗进校园的厚积薄发。目前全镇拥有省级非遗项目7项、省级传承人6人,构建起完整的保护体系。而最具前瞻性的举措,是将这些文化资源系统注入教育血脉。
在哨冲镇中心小学,乡村少年宫开设的花腰歌舞班、刺绣工坊、舞龙班等成为课后服务亮点;民族中学将彝文课纳入校本课程,黑板上一行汉字一行彝文的对照教学,让古老文字重焕生机。学生的宣言代表新一代的心声:“要把花腰曲调与现代舞蹈融合,让民族艺术发扬光大”。
民族文化传承如同四弦琴的旋律——当老一辈轻拨第一根弦,新一代接续共振。从滇北深山到黄浦江畔,跨越山河的回响,正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