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小龙虾上市的旺季,我乡的稻虾共作基地里一片繁忙。农户们挽着裤脚穿梭在稻田中,网兜一扬便捞起满兜鲜活的小龙虾,分拣、称重、装箱…… 一箱箱透着水光的 “红宝贝” 正等着发往各地市场。这片基地从2019年起步,如今已成为全州颇具规模的特色养殖标杆,用“稻虾共生”的生态密码,解锁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生态养殖,品质为王
基地最引以为傲的,是那汪清澈见底的活水。优质水源配上“稻虾共作”的天然模式,让小龙虾在水稻田里自在生长——小龙虾啃食杂草、消灭害虫,排泄物化作水稻的天然肥料;水稻则为小龙虾遮阴避寒,形成 “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的良性循环。
更难得的是,养殖户坚持用豆渣、豆白、粗糠等天然饲料投喂,全程不施农药、少用化肥,养出的小龙虾个个青壳白肚、膏黄肉厚,剥开虾壳就能闻到清甜的鲜味。
“我们的虾经得起检验,煮熟后虾壳鲜红透亮,肉质Q弹不松散,回头客多着呢!”养殖户张雄笑着说。
技术护航,规模稳增
从最初的摸索尝试到如今的规范养殖,离不开上级部门和专家的精准扶持。州、县、乡农业部门多次到基地考察,从虾苗选种、投放密度到水质调控、病害防治,手把手传授科学养殖技巧。
“以前凭经验养,成活率忽高忽低;现在水温、繁殖方式都有讲究,亩产比往年提高了不少。”养殖户张雄算起账来满脸欣慰。
经过多年打磨,32亩基地的养殖技术日趋成熟,年产量稳定提升,成了周边养殖户学习的“样板田”。
产销两旺,韧性凸显
今年小龙虾市场行情有所波动,批发价较去年下降了近20元。但凭借过硬的品质和稳定的客源,基地每天仍有不少商贩上门收购。“虽然价格降了些,但咱们的虾品质好,回头客多,总体收益还算稳定。”张雄介绍道。小小的小龙虾,不仅展现了特色产业的市场韧性,更是名副其实的“致富虾”。
谈到未来的发展,张雄早已有了清晰的规划:除了已经在养殖的小龙虾、甲鱼,未来还计划引进淡水澳龙,丰富养殖品类。进一步增强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让这条“虾产业链”越拉越长。
从2019年的一片试验田,到如今带动增收的特色产业,稻虾共作不仅改变了土地的“产出方式”,更激活了乡村的“发展基因”。在特色养殖的赛道上,我们正一步一个脚印,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下一步,新城乡将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向上对接,全力申请专项资金,助力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优化品种结构,让政策红利更直接、更精准地赋能特色养殖发展,让这些特色水产,载着乡亲们的期盼,驶向更广阔的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