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一般公示公告
  • 索引号
    /2025-00336
  • 发布机构
    000014348/2018-00278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5-03-21
  • 时效性
    有效

石屏县2024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施方案

石屏县2024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施方案

项目实施单位:石屏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 系 人:孙铭骏

联系电话:0873-3174761

通信地址:石屏县异龙镇汇源路4号/662200

主管部门:石屏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

编制日期:2024年3月



石屏县2024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央稳定提高大豆产能和自给率的决策部署,在适宜地区推广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提升标准化、规范化种植水平和实施效果,根据红财农发﹝2023﹞117号文件《红河州财政局关于提前下达2024年中央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的通知》、红财农发﹝2024﹞24号文件《红河州财政局关于下达省级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第二批)的通知》、《红河州2024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施方案》、石屏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2024﹞-3号《石屏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关于2024年中央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方案》,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思路

紧紧围绕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认真落实国家巩固大豆扩种成果的决策部署,在玉米和大豆重点区域,依托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一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区,总结一批可复制、可推广、高效益的种植模式,努力提高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综合效益。

二、基本原则

确保种植收益稳定 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适宜本地的复合种植模式,在确保主产作物(玉米) 产量与单作产量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尽可能多产大豆,确保增收。

确保示范区相对集中 建立政府主导、部门牵头,鼓动支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参与,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进示范区建设集中连片。

确保关键技术到位 努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与玉米地膜覆盖抗旱集雨栽培、湿直播、育苗移栽等现有技术模式和农机具相融合。同时,对现有的大豆玉米间套种技术模式进行改进提升,把“扩行缩株、营养调控、高效轮作” 等关键技术融入其中,最大限度实现技术轻简化和生产机械化,尽可能实现县域内技术的相对统一。

三、目标任务、实施区域

(一)总体目标 2024年全县计划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推广面积0.5万亩,实现玉米折合平均单产500公斤/亩,大豆折合平均单产70公斤/亩。

(二)实施区域 在石屏县推广种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0.5万亩。

四、实施内容及技术措施

(一)示范区建设 创建 1 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核心示范样板,示范面积100 亩,每个任务乡镇至少创建1个不少于5亩的小面积高产示范片,重点配套良种良法、总结典型模式,以点带面加大技术推广应用。

(二)实施物资补助 实施物资补助,补助玉米种子和大豆种子,每亩补助玉米种子1.5公斤,大豆种子2公斤。对核心示范样板、种植大户等种植积极性较高的农户补助有机肥。

(三)种植模式 可根据种植习惯和现有的农机具, 选择适宜当地的种植模式,重点通过扩行缩株、增密度,充分发挥边行优势,努力做到大豆玉米协同高产,确保收益不减。

主推模式一:大豆玉米行比为 4:4,生产单元宽度4米,玉米行距 0.5米,大豆行距0.5米,大豆与玉米行距0.5米。

主推模式二:大豆玉米行比为 4:2,生产单元宽度2.9米,玉米行距 0.4 米,大豆行距0.5米,大豆与玉米行距0.5米。主

推模式三:大豆玉米行比为 3:2,生产单元宽度 2.8米玉米,行距 0.4 米,大豆行距 0.6 米,大豆与玉米行间距 0.6 米。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以夏播为主,在抓好主推模式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可根据生产实际,适当调整大豆、玉米的株行距,组织开展不同行比模式的种植。

(四)种植密度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密度应与当地同品种净作玉米密度相当;大豆密度达到当地同品种净作大豆密度的70%以上。

主推模式一:玉米有效株3811株/亩,穴距0.35米,每穴下种2-3粒,每穴保苗2株有效株。大豆有效株5336 株/亩,大豆穴距0.25米,每穴下种2-3粒,保留2株有效株。

主推模式二: 玉米有效株3067株/亩,穴距0.3米,每穴下种2-3粒,每穴保苗2株有效株。大豆有效株7360 株/亩,大豆穴距0.25米,每穴下种2-3粒,保留2株有效株。

主推模式三:玉米有效株3176株/亩,穴距0.3米,每穴下种2-3粒,每穴保苗2株有效株。大豆有效株5717株/亩,大豆穴距0.25米,每穴下种2-3粒,每穴保苗2株有效株。

(五)优选良种 选用耐密(植株偏紧凑型)、丰产稳产、优质、抗病虫害强的优良品种。

玉米主推品种:罗单2309。

大豆主推品种:甜脆毛豆王。

(六)合理施肥 大豆、玉米分别控制施氮肥,玉米要施足氮肥,大豆少施或不施氮肥;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单株施肥量与净作玉米单株施肥量相同,1行玉米施肥量要相当于净作2行玉米施肥量,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机玉米的下肥量调整为净作玉米下肥量的2倍以上。大豆种植要充分考虑玉米余肥影响,重点施用磷钾肥。施肥时,注意底肥和追肥不能全田撒施,应根据不同作物需肥量及需肥关键期分别施用。

玉米:建议亩施农家肥 1000-1500 公斤或玉米配方肥(N —P—K:28—6—10)40-45 公斤作为底肥(种肥),采用种肥同播和侧深施肥方式。玉米追肥推荐两个时期,在5-6叶期施拔节肥,亩施10-15公斤尿素(纯氮量 4.6-6.9 公斤/亩);9-11叶期(大喇叭口期)施穗肥,亩施 25-30 公斤尿素(纯氮量 11.5-13.8 公斤/亩)。各地结合当地土壤肥力状况和玉米种植习惯参考执行。

大豆: 建议亩施 40-60 公斤有机肥(N+P+K≥12%, 有机质含量≥45%)或 10-15 公斤复合肥(N—P—K:12—18—16)作为底肥。大豆追肥可结合田间生长情况合理进行,在初花期亩施3-5公斤尿素,或在初花期每亩用磷酸二氢钾0.3公斤兑水进行叶面喷施。

(七)除草方法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杂草防除坚持“因地制宜,治早治小,安全高效”的原则。杂草防除以“芽前封闭除草”和“苗后茎叶除草”为主。在土壤墒情较好的前提下,采取“芽前封闭除草”。在播种后2天内,选用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金都尔)100 毫升/亩等,兑水进行均匀喷雾;若遇阴雨天气导致田间持水量大时,可用50%扑草净100克/亩或唑嘧磺草胺 80%WDG3-4克/亩等,兑水进行均匀喷雾。如因天气、田间墒情等原因不能进行封闭除草或封闭效果不理想时,采取“苗后茎叶除草”。在玉米苗后3-5叶、大豆2-3片三出复叶、杂草 3-5叶期时,分带喷施除草剂。玉米种植带选用 5%咪唑乙烟酸 100 毫升/亩或 75%噻吩磺隆 0.7-1 克/亩等,大豆种植带选用 25%氟磺胺草醚水剂 80-100 克/亩或10%精喹禾灵乳油+25%氟磺胺草醚(20 毫升+20 克型)1 套/亩等进行喷施。进行化学除草时应注意安全规范用药,密切关注天气情况。针对大豆玉米同期播种的区域可直接进行芽前封闭除草和苗后茎叶除草;对大豆玉米不同期播种的区域,在施药时应采用物理隔帘或在喷头上加锥形罩离地5厘米左右实施喷雾,防止大豆、玉米除草剂飘移造成药害。用药量时应按照每种作物的实际占地面积计算。人工喷药除草可选用自走式单杆喷雾机或背负式喷雾器加装定向喷头和定向罩子,分别对着大豆带或玉米带喷药,喷头离地高度以喷药雾滴不超出大豆带或玉米带为准,在无风的下午进行,严禁药滴超出大豆带或玉米带。

(八)化学控旺 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下,如果存在倒伏和影响大豆生长的风险需要适时进行化控(降高控旺)。若大豆长势过旺,在分枝期或初花期每亩用5%的烯效唑可湿性粉剂25- 50克(苗期剂量可小至20克)兑水30公斤,茎叶喷施控旺。玉米在7-10片展开叶时利用健壮素、玉黄金(胺鲜脂和乙烯利)等化控药剂控制株高。严格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推荐浓度和时期施用,不漏喷、重喷。喷药时注意控制速度,不宜太快和太慢。

(九)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大豆、玉米主要病虫害协调防控为重点,加强田间病虫调查监测,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动态,综合应用农业防治、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化学防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病虫害防控关键时期,采用植保无人机、高杆喷雾机等植保机械喷施高效低风险农药,切实提高防治效果,降低病虫害危害损失。施用化学药剂时,要严格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操作规程,注意合理轮换用药。

1、播前处理。播种前选用精甲·咯菌腈、丁硫·福美双、噻虫嗪·噻呋酰胺等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处理,可预防大豆根腐病、玉米茎腐病、孢囊线虫等病虫害。不同区域应根据当地主要病虫发生种类选择相应的药剂进行种子处理,必要时可对玉米、大豆包衣种子进行二次拌种,以弥补原种子处理配方的不足。

2、苗期至玉米抽雄期(大豆分枝期)。草地贪夜蛾、黏虫、玉米螟、豆荚螟、斜纹夜蛾、金龟子(蛴嘈成虫)等主要虫害,发生初期时,可每 20-30 亩安置 1 盏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捕或选用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金龟子绿僵菌、苦参·印楝等生物制剂进行喷施防治。发生危害严重时,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等化学药剂进行喷雾防治。对于玉米叶斑类病害、大豆锈病等病害,可选用吡唑醚菌酯、戊唑醇等化学药剂喷雾防治。

3、开花至成熟期。开花成熟期是大豆保荚、玉米保穗的关键时期。可选用枯草芽孢杆菌、井冈霉素 A、苯醚甲环唑、丙环·嘧菌酯等杀菌剂和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或者含有噻虫嗪成分的杀虫剂混合喷施,兼治玉米大小斑病、锈病、褐斑病、玉米螟、黏虫、草地贪夜蛾以及大豆锈病、叶斑病、蝽象、豆荚螟等病虫害。采用无人机施药时要注意添加增效剂、沉降剂,保证每亩 1.5-2 升的药液量。特别是防治害虫时,要抓住低龄幼虫防控最佳时期,以保苗、保芯、保产为目标开展统防统治。收获后及时进行秸秆粉碎或者打包处理,以减少田间病残体和虫源数量。

五、资金概算

项目计划投资100万元(中央资金75万元,省级资金25万元),用于大豆、玉米种子和有机肥补助及标识牌、技术宣传资料等支出。

1.采购玉米种子(适应全县种植):8250公斤×0.0045万元/公斤=37.125万元

2.采购大豆种子(适应全县种植):11000公斤×0.002万元/公斤=22万元。

3.项目标识牌、技术宣传资料等费用:1.3万元。

4.其它农资补助(有机肥):39.575万元。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为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项目组织领导,成立由石屏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政府办公室及农科、发改、财政、九乡镇为成员的粮食生产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增强统筹协同推进能力,全面落实示范任务和要求,确保按时完成示范目标任务。

组 长:刘 永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王 凯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李红艳 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局长

成 员:蔡永俊 县农科局副局长

白 悦 县发改局副局长

龙娴梅 县财政局副局长

孙铭骏 县农技中心主任

何丽英 县植保站站长

李思红 县农机中心主任

赵 健 县种子站站长

李 鸥 县农科局种植业科

李翠云 异龙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

张 亮 宝秀镇副镇长

孙怀宇 坝心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

贺进光 龙朋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

董绍飞 哨冲镇副镇长

普章旺 龙武镇副镇长

何 俊 牛街镇副镇长

王志明 大桥乡副乡长

普 恩 新城乡副乡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农科局,蔡永俊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日常事务,指导、督促各相关部门开展好项目建设相关工作。

(二)强化培训指导 成立相应的技术指导组,配合省、州专家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细化完善区域技术指导意见,指导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掌握技术要领,同时,各地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要组织现场观摩,发放技术资料,使大豆玉米带状种植技术家喻户晓,提高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

(三)强化技术集成 针对本区域应用推广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和限制因素,进一步优化、熟化栽培技术,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本土化研究,总结集成可在本地区大面积应用的可复制、可推广、易操作的技术模式。

(四)着力调查研究工作 为加强对大豆玉米带状种植技术推广工作的管理,农村局将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采取工作组调研、专家组指导等多种形式,在播种或育苗、移栽、中期管理和收获等关键农时,开展调研指导工作,推动大豆玉米带状种植工作顺利进行。

(五)加强信息宣传引导 根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进展情况,编制工作简报及时反馈信息和上报州农业农村局、州农业科学院;同时结合关键季节的生产管理,观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现场,宣传典型,交流工作经验。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宣传引导,宣传好的典型、增产模式和成功经验。

(六)认真做好测产验收和工作总结。作物成熟时,乡镇按照《云南省主要粮油作物测产工作方案》的要求,及时组织开展好测产工作,确保测产结果科学公正、真实可靠、客观反映工作成效。项目结束后,要认真总结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推广、技术瓶颈攻关的成效经验,及时研究解决攻关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年度总结报告。


附件1

石屏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规划

单位:亩

序号

乡镇

推广面积

备注

1

异龙镇

2000


2

宝秀镇

500


3

坝心镇

400


4

哨冲镇

300


5

龙武镇

500


6

大桥乡

1600


7

龙朋镇

200



合 计

5500







附件2

石屏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技术服务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孙铭骏 县农技中心主任

副组长:肖成昌 县农技中心副主任

成 员:陈晓萍 县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

魏 福 县农技中心农艺师

飞进强 县农技中心助理农艺师

郑彧妤 县农技中心农艺师

彭云川 县农技中心农艺师

谭 芳 异龙镇农服中心高级农艺师

孙怀宇 坝心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

白云贵 宝秀镇农服中心农科负责人

高桃富 龙朋镇农服中心农科负责人

李沿皓 哨冲镇农服中心副主任

周新明 大桥乡农服中心高级农艺师

戴永跃 牛街镇农服中心高级农艺师

邱雄飞 龙武镇农服中心副主任

陶伟荣 新城乡农服中心高级农艺师

项目技术服务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农技中心,负责项目全面实施、技术培训、田间指导、试验指导实施、上情下达、项目实施中日常事务的处理和项目资料的收集整理。


附件4

石屏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技术服务小组名单

序号

单位

组长

成员

1

农技中心

肖成昌

陈晓萍、飞进强、魏福、彭云川、白盛、郑彧妤、白俊霞

2

异龙镇

谭 芳

毛伟荣、高红梅、马成记、张丽娟

3

坝心镇

孙怀宇

朱林峰

4

宝秀镇

白云贵

陆俊梅

5

龙朋镇

高桃富

朱伟升、杨宝银

6

哨冲镇

李沿皓

何艳波、李伟才

7

大桥乡

周新明

陈云、苏磊

8

牛街镇

戴永跃

高文学

9

龙武镇

邱雄飞

施凌云、余光华

10

新城乡

陶伟荣

万军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