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20240913-190419-955
-
发布机构石屏县文化和旅游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2023-09-18
-
时效性有效
喜讯!宝秀镇入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近日
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云南省文物局发布
《关于公布红河州石屏县宝秀镇大理州云龙县诺邓镇庄坪村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的通报》
其中石屏县宝秀镇是红河州唯一入选乡镇
一起来感受百年古镇——宝秀
渊源悠久的历史文化魅力吧!
宝秀镇地处石屏县城西10公里处,取镇内名胜宝山阁、秀山寺各一字得名。宝秀旧时称“宝秀长寨”,集镇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外出人员较多,据考证,宝秀为石屏县汉文化起源地,自明清以来均为滇南重镇。镇域 “九冲、十二营盘” 格局特色保存完整,辖区内建筑风貌保存比较完整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84处。
宝秀镇文物保护单位共计33项,其中国家级2项(陈氏宗祠、郑氏宗祠),省级3项(陈氏民居、石屏秀山寺、宝秀刘氏宗祠),州级7项(张贵寨武庙、白洒坟朱氏宗祠、宝秀宝山阁、宝秀四眼井、李氏宗祠、郑营长春阁、小河底河铁索桥),县级21项。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郑营
郑营原名叫普胜村,600多年前,当地土著傣族和彝族合住于此。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一位姓郑名太武的军人奉命随统帅平西候沐英从南京军营远征云南元朝残余。平滇后,沐英被留下屯田垦殖,军户落籍云南各地。祖籍浙江金华府浦江县的郑太武落驻于蒙自黑坡村,后其子郑以顺又迁至石屏宝秀赤瑞湖南岸的普胜村定居下来,成了郑营最早的外来户,最先带进了中原文化,为郑营几百年后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郑营村街通巷、巷接街,街巷并连,构成一个个“井”字。一幢幢古老的房屋就安安稳稳地坐落在这此“井”字当中。旧时的郑营村四周筑有围墙,东西分别建有寨门,为两层楼房。有的寨门楼上建有炮台,设土炮装置,整个村子就犹如一座古代军营城堡。后来,寨门先后被毁。2000年,西寨门在历经沧桑之后得以重建恢复。
国家级文保单位——陈氏宗祠
陈氏宗祠坐落于郑营村内,由陈钧(陈鹤亭)先生创建于1925年,坐南朝北,由祠门、中殿、正殿、偏殿、牌楼等组成,为二进四合院。祠门为牌坊式,门额上刻有清光绪进士朱家宝书的“陈氏宗祠”;中殿为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高大雄伟。陈氏宗祠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体现了当地宗祠建筑风格。斗拱梁枋、平面,屏门花窗皆精雕细镂,雕刻工艺精湛,具有较高艺术价值,陈氏宗祠见证了郑营村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级文保单位——郑氏宗祠
郑氏宗祠坐落于郑营村内,建于光绪八至十三年,坐北朝南,由祠门、中殿、正殿、偏殿组成二进四合院建筑,建筑结构严谨,工艺精湛。小木作及装饰丰富,有木雕、石雕、砖雕,木雕最具特色,采用了圆雕、高浮雕、浅浮雕、镂空雕,纹饰及题材丰富,斗拱、梁枋、门窗等构件上多用花鸟、山水、人物、博古、植物、鱼虫瑞兽等内容。建筑彩画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且大量采用沥粉贴金、枋、板和门窗上用字画装饰,多为名言警句、唐诗宋词、散文名篇。宗祠的建筑平面布局、庭院空间组合体现了当时宗祠建筑风格,小木作及装修、砖瓦石作、彩画工艺技术精湛,有显著地方特色,具有较高艺术价值。郑氏宗祠见证了郑营村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省级文保单位——陈氏民居
陈氏民居位于石屏县宝秀镇郑营村西南,始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坐南向北,为三进四合院,依大门入内依次是下院、中堂、上院。其房屋特点均为木石结构,二层走马转角楼。陈氏民居通面阔20米,总进深54.6米,内有房间49间。建筑以门窗雕镂精致见长,天井青石板墁地,整座建筑未经彩绘,显得古朴典雅,具滇南民居典型特征。陈氏家族是当地的望族,陈氏民居是清末商人陈载东宅院,其兄长陈鹤亭(1874-1931),名陈钧,清末进士,辛亥革命后,曾担任蔡锷的参事。陈氏民居于1998年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省级文保单位——石屏秀山寺
石屏秀山寺位于石屏县宝秀镇吴营秀山上,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重建,原名真觉寺,由山门、前殿、中殿、后殿、左右配殿、厢房等组成。大雄宝殿为单檐歇山顶抬梁式木结构建筑,殿前檐正中悬挂“大雄宝殿”匾。寺中泥塑佛像胜多,为清雍正民国初期的作品,寺中悬挂木板对联二十多副。为陈荣昌、赵藩、袁嘉谷等人手笔。
省级文保单位——宝秀刘氏宗祠
宝秀刘氏宗祠原名天禄寺,位于石屏县宝秀镇中营街78号。始建于清朝晚期,坐北朝南,依地势而建,由门厅、前殿、中殿、大殿、天井、耳房等组成。刘氏宗祠建筑巍峨壮观,殿堂厅院错落有致,建筑结构、木雕彩绘、风格手法具有清朝晚期的建筑特征,是研究清朝晚期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
州级文保单位——宝秀宝山阁
宝山阁位于宝秀镇东宝山顶上,始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阁以山名。同治年间(1862-1874年)重建。宝山阁为三重檐六角攒尖顶,等边六角形砖木结构,面阔5.48米,高17米。底层内外通柱共12根,柱距3.1米。东西两边有圆形梅花窗,阁门南向。前与秀山寺遥遥相对,背后倚茂林修竹的月光山。登上第三层楼阁,可眺望宝秀镇全景。
县级文保单位——白沙井烈士墓
白沙井革命烈士墓已迁入宝山公园(宝山烈士陵园),宝山烈士墓位于宝秀赤瑞湖北岸宝山阁背后的土主庙东侧,这里静卧着在同在一次战斗中牺牲的11位烈士,这些烈士原葬于距牺牲地二三百米的宝秀镇柏仁村前白沙井东侧,1984年清明节迁葬于此。
宝山烈士陵园内有墓葬十座,却埋葬着烈士11名,其中一墓中同葬的两人系同胞兄弟。墓地坐西朝东,面阔17.55 米,进深5.32米。墓碑为青石刻制,每座碑均高85厘米,宽52厘米,厚15.5厘米。墓周围用水泥围砌,呈长方形,长2.02米,宽52厘米,厚15.5厘米。每逢清明节,附近学校的中小学生都要到这里祭扫,缅怀革命先烈。
珠江西源——赤瑞湖
清康熙五十二(1713年),湖水变赤红,“早晚赤如丹砂,经月余”。是年,湖畔张本寨张汉(字月槎)取三甲第四十九名进士,殿试后选翰林院。乾隆二年(1737年),张汉补试,丙辰年再入翰林院。张汉以宝秀湖湖水变赤之故,更湖名为赤瑞湖。今日的赤瑞湖依旧如明珠般镶嵌在宝秀的大地之上。
下一步,宝秀镇将坚定历史文化名镇发展目标,擦亮军屯文化乡愁旅游名片,持续加强文化旅游业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景点软硬件配套设施建设,深入发掘优秀历史文化和资源区位优势,以“九冲十二营”为基础,串联百年秀山寺、百年滇越铁路终点站、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郑营等历史文化资源,积极融入“滇南最美乡愁之旅”建设之中。积极谋划申报有基础的文旅项目,汇聚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使文旅融合发展切合实际,人民群众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