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农闲时的哨冲镇,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妇女,围坐在棵棵古树下翻飞着七彩丝线,指尖的银针在绣片上灵活穿梭,穿起千年彝绣密码。当阳光穿越浓密的树叶爬上绣娘们的百褶裙摆,这个西南小镇的致富故事正从针尖流淌成歌。
在各异的绣片上,每一道绣纹都藏着彝家女儿的心事。曾几何时,这些寄托深情的绣品只能在重大佳节相赠,如今却化作指尖上的“致富密码”。绣娘们把农闲时光织成增收的锦缎,花腰刺绣手包、耳环和手环等产品成为了供不应求的畅销货,让深山里的彝绣叩开都市橱窗。
指尖翻飞间,日子正悄然改变。自2010年彝族花腰协会成立以来,会员人数从30人壮大到如今的150余人,翻了5倍还多,订单和账本上的数字在春风里拔节。据了解,哨冲镇花腰刺绣通过网络订单销售,每位绣娘的年收入可达1至3万元不等,指尖技艺成为家门口就业的“金饭碗”。花腰刺绣非遗传承人普发珍高兴的说道:“在彝族花腰刺绣协会党支部的有力组织下,现在的订单是越来越多,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赚钱,聊着天就把活给干了。绣一朵花能换两斤盐,绣只蝴蝶抵得半袋米,这针线活比外出打工还实在!照顾家庭与增收致富两全其美”。
从深山嫁衣到日用单品,哨冲镇的花腰刺绣正搭乘数字经济的翅膀,飞向世界各地。那一块块古树下的“刺绣阵地”,犹如一个个家门口的就业“车间”,车间里的绣娘们用一针一线串起的不仅是璀璨纹样,更是千家万户红火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