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石屏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来源:石屏县民宗局 发布日期:2021-08-13 浏览次数:

  正值新年伊始和“十四五”开局之际,一条喜讯从首都北京传到滇南石屏小城,石屏县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战役”中,经过全县各族人民的齐心协力拼搏,创建工作得到认可,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捷报传来,全县各族人民号大喜奔,深受鼓舞,精神面貌、生产生活面貌、民族关系面貌焕然一新,民族团结之花在石屏这块热土上常开长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各族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这是一块沉甸甸的牌匾,凝聚着石屏全县各族人民“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心愿。创建虽然取得了成功,但并非民族团结工作就到头了,就可以松懈止步不前,石屏各族干部儿女一如既往,深入持久把民族团结工作向纵深推进,促进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各族人民安居乐业过上幸福日子,今后对民族工作始终坚持不放手的奋斗目标,牢固树立“在石屏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的思想,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全面深入持久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从创建型向示范型转变,凝聚起石屏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磅礴力量。

  一、交融并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石屏是远近闻名的“文献名邦”“豆腐之乡”“杨梅之乡”“中国原生态歌舞之乡”,环抱祖国最南端高原淡水湖泊异龙湖。全县国土面积3042平方公里,辖7镇2乡115个村(社区)31万人,有汉、彝、哈尼、傣、回等22个民族,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2.4%。解放初期,1949年11月,前龙武县长郭相卿向毛主席、朱总司令呈报《龙武起义宣言》,坚定不移跟党走;1951年2月,石屏少数民族代表写致敬信给毛主席,表达了对共产党、毛主席的无限爱戴,恳请设立民族学校、成立民族工作机构,石屏人民一心跟党走有史为证。1926年,成立了“石屏商会”,从“走西头”开辟云南南线茶马古道,到“走东头”开发个旧锡业,由各民族组成的“石屏商帮”铸就了“穷则思变、敢为人先、团结发展”的屏商文化。民国时期,民营企业家陈鹤亭出资修筑个碧石铁路,李恒升、张正堂私人捐赠抗日飞机,尽显石屏人民共患国难、共谋民族发展的家国民族情怀。“有吃无吃,过过二月初十”,在石屏,这句话是用来形容每年逢老历二月初十赛歌会时人们的喜悦心情。赛歌会由来已久,属民间自发组织,每逢节日,来自全县各村各寨的三道红、花腰、仆喇等少数民族男女老少都会云集到异龙湖畔的罗色湾,进行烟盒舞、海菜腔歌舞大赛。赛歌会就是各民族相互交流、交往、交融的民族间大舞台,是各民族兄弟姐妹的大聚会,大家切磋技艺,展歌喉,献舞艺。认真梳理,仔细揣摩,这石屏这块热土上,从古至今,人们骨子里爱党爱国,各民族兄弟姐妹讲团结互相帮促发展一直都在延续,在无声无息间点点滴滴间,民族团结在这里生根发芽,民族之花开得鲜艳夺目,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3年以来,石屏县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发展靠团结、创建促发展”的思路,以实施“五大工程”为抓手,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工作中,坚持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融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一起谋划、一起推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等“十一进”工作。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怀秀、李怀福姐弟俩,获奖得名后不摆身价,不忘故乡,回报感恩家乡人民,怀着对石屏这块故土的深深挚爱之情,无怨无悔在家乡龙朋和石屏县城分别开办海菜腔、烟盒舞传习所,广泛吸纳学员,使烟盒舞、海菜腔民族民间文化得到延续与传承,自2016年至今传习所开办以来,两个场所已开办了32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免费培训学员超过2600余人,通过参加培训班,广大学员认识了海菜腔、烟盒舞,民族文化的种子在学员们心田生根发芽。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石屏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石屏县自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以来,已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示范县,并创建省级示范单位23个,州级示范单位61个、示范家庭200户、教育基地3个,县级示范单位107个、示范家庭260户、教育基地2个。

  二、示范引领,提升创建工作水平   示范引领,是全面推进民族团结工作的基石,在创建工中,石屏县按照“十一进”(进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连队、宗教活动场所、工业园区、景区、医院、家庭)要求,结合县情、镇情、村情实际,设立机关、学校、乡镇、家庭、景区、自然村等示范点,用示范引领带动全域工作全面推进,由于方法得当,举措得力,在整个创建工作中,涌现出一批有特色、可带动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

   异龙镇符家营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重教兴文的传统源远流长,一直传承600余年的耕读文化。明清时期,村里就开办家学,形成了重教守礼、耕读齐家的风气,人才辈出。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个仅有400多户人家的村庄,就有300多人接受过高等教育。在符家营,富有深厚历史文化名人照片、农耕农具实物、照片被存放陈列于村史馆。在村中杨氏宗祠大门右侧墙壁上写有一面祭祖致词,致词中有文写到:“一个人、一个家、一个族,只有在一个和谐的大环境中,才有可能发展壮大,才有可能走上阳光大道,因此,我们不仅要倡导家族的和睦团结,更要把我们的这个家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这个大家庭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在字里行间,“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思想深深植根于每个村民心田,共同谱写新时代新农村民族团结新篇章。坝心镇龙港村四十姓氏一家亲,姓氏音符连成曲,小小村子四十个姓氏在民族团结和发展经济奔小康征途中不分你我他,相互帮助,团结友爱,在异龙湖保护治理、美丽乡村、拆临拆违、民族团结、乡村振兴工作中,人人识大体顾大局,积极取缔网箱,退塘还湖,退耕还湿,拆除临时危房,为乡村振兴献出一己之力。经过全村人的努力,走进现在的龙港村,房屋青瓦白墙协调一致,村中道路干净整洁,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小庭院、小广场在村中均有分布,今日的龙港村,已成为石屏县首批民族团结和人居环境示范村,人人沐浴在民族团结这个幸福的大家庭中,安居乐业奔小康。

  示范就是一面旗帜,示范就是创建的先锋,在开展创建工作中,石屏县用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全面开花,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石屏县建成了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民族文化宣传长廊,打造了湖滨路、屏阳路等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特色街区以及文化公园、焕文公园等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广场,在乡镇开展了一村建一个民族文化广场、一村建一支民族文艺队、一村唱一首民族歌曲为主题的“三个一”活动,形成了点面结合、遍地开花的创建工作格局。依托县级非物质文化传习所、村史馆等阵地,建立县、乡、村各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基地25个。它们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大讲堂,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水平提升。

  三、激发动力,汇聚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石屏属多民族边疆贫困地区,石屏的“贫”,主要贫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这些地方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全县2014年登记在册的36288名贫困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91%。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民族兄弟姊妹都不能掉队。石屏县紧扣民生,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与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特色产业发展一起共推共促。按照“发展靠团结、创建促发展”的思路,把示范创建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发扬“坚韧不拔 善作善成”的石屏精神,使示范创建和脱贫攻坚工作收到显著成效。“生活是灯,吃苦是油,要想灯亮,必须加油。”这是石屏县龙武镇宜其达村村民李启亮的脱贫感言,他身残志坚,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激发起生活斗志,发展起产业,盖起新房。摆脱贫困的斗志一旦被激发,人就会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和李启亮一样,如今的石屏,很多人实现了“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石屏县北部山区的龙武镇育英村地处边远偏僻,经济落后,思想观念保守传统,村妇女主任白玉兰说,以前,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足,村里的卫生环境也不好,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针对这些小康路上的“拦路虎”,县委、县政府向各种陈规陋习“开刀”,组建巾帼服务队,收家治家。如今的育英村,庭院错落有致、村道干净整洁,爱护环境,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追求美好生活,成为村民的共同向往。在开展创建工作中,石屏县9个乡镇、112个村委会、5个社区组建200余支巾帼连心志愿队,采用“说理—示范—带动—鼓励”四部曲模式,帮助群众转变思想观念。这场以移风易俗为抓手、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引擎的“革命”,加速了乡风文明和乡村振兴建设。

  2018年7月,石屏县顺利通过国家评估检查,成为云南省首批、红河州首家脱贫出列县,2019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面清零,2020年,高质量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和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2013年以来,共选拔少数民族干部175名,占选拔总数的56.45%;少数民族干部占比由2012年的45.27%提升到现在的52.27%。2013年以来,全县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096件,调解1087件,调解成功率99.18%,没有发生因民族宗教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保持了民族宗教领域的和谐稳定。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成果持续巩固,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深入开展,新增城乡就业10669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进程中,石屏各族人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增强了作为国家主人的自豪感、责任感和归属感,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从创建型向示范型转变  民族团结工作永远在路上    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快马加鞭。新开局,新起点,虽然示范县创建取得成功,但石屏各族人民未满足和止步不前,按照从创建型向示范性转变的要求,围绕“点”“带”“圈”“联盟”四个方面,以点串线、以线连片的示范效应,石屏县各级领导干部职工不辱使命,树立起了民族工作永远在路上思想。2020年石屏县制定下发了《石屏县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由“创建型”向“示范型”转变的实施意见》,针对异龙湖沿岸村寨多,人口分布密集,文化底蕴深厚,少数民族分布较多实际情况,积极打造以异龙湖为中心的示范点。在具体实施推进工作中,以异龙湖为核心纽带,以龙港、异龙湖展示馆、码头长廊、毛木咀、龙井、广胤寺传承点、来鹤亭传承点为示范点,以彩色马拉松跑道为“连接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创建工作从讲好异龙湖的传奇故事、打造民族团结宣传大舞台等入手,共同铸牢沿湖周边各族儿女精神家园。

  在开展环湖民族团结示范带工作中,石屏县将以“异龙湖党建示范长廊”为引领,打造极具石屏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以石屏——建水“一湖两城”为载体,打造覆盖乡镇(村)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圈,以米轨铁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为纽带,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联盟。在深入持久做好民族团结示范工作中,继续加大投入,使示范工作与异龙湖保护治理有机融合,让沿湖周边的各族人民共同保护好母亲湖,发挥异龙湖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现共建共享,惠及民生,让示范带更有型,从而使环湖民族团结示范带创建工作由“创建型”向“示范性”转变,共建秀美异龙湖,谱写石屏团结、进步、和谐、繁荣篇章。